【党史福寿故事】追访麻岭塝烈士墓背后的故事
2021-04-27 21:50:09          来源:福寿山镇 | 编辑:周愉 | 作者:吴根雄 汤艺文          浏览量:5702

编者按

2021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们将重点围绕红色历史事件、“光荣在党五十年”的优秀老党员、有特殊贡献的党员等题材,讲述好十个党史福寿故事,一起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汲取革命智慧、坚持正确方向,在各项工作中攻坚克难、奋发有为,交出福寿山镇振兴发展的合格答卷。

春雨连绵,采访组来到芦溪村,和芦溪村支部副书记董满兴一道探访“麻岭塝烈士墓”。在烈士墓四周,整齐摆放着清明期间祭扫者敬献的花篮和鲜花。在这里,董满兴跟我们聊起了这背后的故事……

连战连胜强发展


“红十九师,奉命游击,发展壮大,伺机歼敌”,祭文碑上的一段话,勾起了那段过往。1934年,中央苏区主力红军北上抗日开始长征,红十六师为掩护主力,留在湘鄂赣坚持游击战。在时任省委书记陈寿昌,军区司令、红十六师师长徐彦刚带领下,开展扩大红军运动,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逐步壮大为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三个团和一个特务营,在历经战斗,取得大源、虹桥大捷后,至1935年5月,部队已达五千余人。

英雄无畏显担当


面对红军的日益壮大,1935年6月,国民党以60多个团的兵力,对红十六师层层围剿,红军浴血奋战,从湖北通城的麦田突围。红十六师一部为掩护主力,转战平江三眼桥和燕岩之间的大路,边打边撤,从雷家滩渡河到爽源,吸引敌军主力一直追击到芦洞,部队退到高家麻岭塝树林时,已三天三夜粒米未沾,原想在这深山树林之中敌人追兵不会发现,就开始生火做饭,饭还没熟,数倍于我军的敌人从三面包围了红军,战士们只能匆忙吃上几口半生饭就投入战斗。前有追兵、后是悬崖,无路可退,战士们拼死奋战,从中午持续到黄昏,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最后与敌人展开肉搏,三百多红军壮烈牺牲。

百姓回忆泪潸然


“那时正处炎天酷暑,麻岭塝战场尸横遍野,哀声动天,而挨户团以‘通匪济匪’相威胁,不准群众为伤员救助和掩埋尸体,群众迫于现实,爱莫能助。有几个战士爬到附近找水喝,有的拖着肠子爬行,有的双腿断了的靠手用力蠕动,有位才十六七岁的红军战士,脸上还露着稚气,上身中弹,鲜血淋漓,下身被刺刀挑开,其状惨不忍睹。”董满兴曾听现场目击者讲述。后来,村上群众实在不忍三百多战士被抛尸荒野,只得暗中用泥土将烈士尸体草草掩埋。

功勋不忘三修墓


▲麻岭塝烈士墓祭文与简介

“解放后,人民群众非常怀念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们,先后三次修缮烈士陵墓。”董满兴向我们说。1964年,由时任党支部书记董望楼提倡,修建烈士陵墓;1972年,时任平江县委副书记柴谏臣拨出专款,由高家大队党支部牵头与平江一中师生、村民群众将山上散落的烈士骨骼300余个收殓,集中安葬入墓;2012年,中组部及各级民政部门领导实地考察,作出批示,下拨专款,在2013年第三次得以将烈士墓进行修缮,载种松柏树苗,使得烈士墓焕然一新。

回程路上,董满兴神采飞扬,他说当初修缮烈士墓,设计这些台阶是有深层次意义的,从地坪向上49阶有一个歇台,寓意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积贫积弱的中国近代史就此终结,到烈士墓有92个台阶,为了体现烈士墓在建党92周年修缮完成,中国已完成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老百姓不忘党恩,铭记革命先烈丰功伟绩。

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每年清明前后,都会有许多干部群众自发前来瞻仰祭奠英烈。我们会将这些革命故事中凝聚的红色精神力量转化为深入推进党的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优异的成绩向建党一百周年献礼!


责编:周愉

来源:福寿山镇

  下载APP